2023 CS DPhil 申請經驗
2023/09/16 初稿
再不寫都要開學了:(
結果
Decision:
- DPhil DPhil 就是 PhD,但 Oxford 就是什麼都要跟別人不一樣。 in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Oxford (Clarendon Scholarship & Oxford-Taiwan Graduate Scholarship)
Admission:
- Oxford (1/18 interviewed, 3/3 offer without funding)
- UCSB (3/8 offer with funding, 3/10 interviewed) 誒對日期沒有寫反,先發 offer 再面試,有夠神秘。
Rejection:
- UW (2/10)
- Yale (2/11)
- Harvard (2/17)
- UT Austin (3/1)
- Berkeley (3/2)
- MIT (3/9)
- UIUC (3/14)
- Columbia (3/30)
- UCLA (3/31)
- UCSD (4/8)
- UMD (4/14)
- UMich (1/26 interviewed, 4/20 rejected)
背景
Field: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particularly in logic, satisfiability, and complexity theory.
Education
- M.S. in Computer Science, NTU (2020-2022)
- GPA: 4.27/4.3, Rank: 4/128
- B.S. in Physics and Computer Science (Double Major), NTU (2016-2020)
- Minor in Life Science
- GPA: 4.23/4.3, Rank: 1/64
- M.S. in Computer Science, NTU (2020-2022)
Research Experience
- 2019/09- 臺大資工 專題研究,碩士,研究助理 (logic)
- 2019/07-2019/08 中研院資訊所 暑期實習 (quantum computing)
- 2018/09-2019/06 中研院物理所 專題研究 (biophysics)
- 2018/07-2018/08 中研院神經科學暑期實習 (biophysics)
Publication
- top conference (logic) 我們領域作者按照字典序排序。
- journal under review (logic)
- bioRxiv (biophysics)
Honor
- 大學院長獎,六學期書卷獎
- 臺灣物理年會 poster 優勝
- 中研院神經科學暑期實習期末報告優勝
- Best Mission Concept (team honor), NASA Space Apps Challenge
- 物奧金牌暨最佳實驗獎
Test
- IELTS
- O7/L7/R9/W6/S6 (2023/11/24)
- O7/L7.5/R7.5/W6.5/S6 (2023/12/02) 我就爛@@
- GRE: X
- IELTS
時間線
- 2022/08/05, 口試
- 2022/10-, 開始處理 SOP,CV
- 2022/11-, 準備 IELTS,寄出推薦信連接
- 2022/12/08, 台牛獎學金報名截止
- 2022/12/09, Oxford 報名截止
- 2022/12/15, 大部分美國學校報名截止
- 2023/01/18, Oxford 面試
- 2023/01/26, UMich 面試
- 2023/02/15, 中坑精南 4B3C 親愛精誠@@
- 2023/03/03, Oxford cond. offer
- 2023/03/08, UCSB offer
- 2023/03/10, UCSB 面試
- 2023/05/05, Oxford college offer
- 2023/05/23, 結訓
- 2023/05/24, Clarendon scholarship offer
- 2023/06/20, Oxford uncond. offer
- 2023/06/30, 台牛獎學金放榜
兵役
我是四個月軍事訓練役,現下好像不好多說些什麼,大家好自為之(X
除了卡掉一年之外,更麻煩的是卡掉的時間,以我的經驗來說,預判入營時間完全不值得參考。 我當初拿到的資料是正常入營從十二月底開始,而延緩入營從四月開始,我自己希望的入營時間是三月左右,所以我一直有在糾結要不要申請延緩,反正最後是沒有。 實際上正常入營從二月才開始,而延緩入營不知道要排到什麼時候。 我最後是在二月中入營,全程只被卡了一個面試,時間還行。
我入營前有準備了兩封草稿,一封是如果有面試邀約的話詢問能不能改到星期五下午 那時候精南放么六,大概是唯一可以拿來說的福利了。 或是假日,另一封則是一般性的表示必須要假日才能給於回覆。 入營後有請家人幫忙收信,全程也只有 UCSB 面試那一次有用到預先寫好的草稿。
關於經驗
選校
由於碩班做的領域很小眾,研究者主要分布在歐陸跟英國,在美國幾是乎沒有。 而我是覺得如果能繼續做同樣領域的研究當然很好,但也不排斥其他的 TCS 研究。
所以選校基本上就是打開 CSRankings,把美國的學校照理論排名,再扣除掉不收 IELTS 或是強迫要求 GRE 的學校。 而 Oxford 的話是碩班老闆常常在推薦,而且從碩一下就常常跟我說覺得我去 Oxford 沒有問題,雖然我一直是半信半疑就是了,畢竟他也常常覺得 paper 應該要發的出去lol
歐陸的話通常面試到開工的時間不到半年,而我還有兵役沒有完成,因此是做為備案,如果英美的申請全滅的話,才會在當完兵後開始申請,還好是沒有走到這一步。
CV
CV 的話我寫起來覺得沒啥發揮空間,內容寫起來應該都是差不多。 我是有在其中放了不少沒寫在 SOP 裡的經歷跟榮譽來充斥版面,事實證明沒有人會在意這些不在主線上的東西,面試時從來都沒有被問過。
SOP
老實說我覺得我的 SOP 寫得不太行,以結果論來說好像也是如此 Oxford 不用交 SOP 。 感覺過往的經歷相當的破碎,一直就是一個領域做一做又跳去另一個毫不相關的地方, 在撰寫時難以聚焦在某一個特定的主線之上。
最後是拆成了前後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著重在大學時期 biophysics 的研究經驗,想要強調研究能力 畢竟不會有任何人在意成果@@ , 而後半段則是放在 TCS 的研究,想要聚焦在成果之上。 我自己讀起來還是覺得前後的連結很少而且薄弱,但是現實似乎就是如此,總之我也沒有甚麼跳的如此之大的好理由,那也無從修飾出一個好的故事。
PS
實在是想不出什麼動人的經歷。 能選擇不交的話就不交,最後有寫了一個教高中生物理的故事上去 其實就是 IPhOC。 , 整個結構跟內容真的是有夠制式跟毫無意義…
Research Proposal
Oxford 獨有的要求,在申請時就要選定可能的 supervisor 並且繳交 research proposal ,雖然也不一定就是之後的研究內容。
由於我想找的是和碩班研究領域相同的老師,所以 proposal 是將碩論的文獻回顧和未來展望擴寫,基本上把我知道的這個領域中可以跟之前研究扯上關係的可能方向都放到裡面。 雖然寫起來相對嚴謹複雜,但真的比處理 SOP 愉快得多。
測驗
不知道為什麼,反正英文對我來說就是很困難,一直有種莫名的抗拒,
反正最後低空(沒)掠過 IELTS 標準,雖然不知道為什麼 cond. offer 沒有這一項條件 ,但好欸!希望我能活下來。
另外我是覺得 GRE 那些題目就算翻譯成中文我也不會寫,所以就算了,強迫要求 GRE 成績的學校就是沒有緣分吧。
推薦信
我找的三位推薦人分別是碩班指導老師、大學指導老師跟口委暨修課老師。
毫無疑問的碩班指導老師會是推薦人之一,而他也很鼓勵我出去讀博,並且和 Oxford 也有合作關係,他的推薦信應該是我申請資料中最有利的部分。
在大學畢業之後一直有和大學指導老師保持聯絡,也或多或少有做些工作,我是相信這封推薦信會是很強的,唯一有疑慮到地方在於推薦人的領域和我要做的方向毫無關聯,我是希望這封信會是研究能力的佐證。
第三位推薦人是我唯一有正式詢問能否提供推薦信,時間是在口試結束時,我覺得算是一個不算太早也不晚的時間,而當下是兩位口委都有詢問,也都有得到答允。 之後剛好有機會參加他們的 group meeting ,所以也一直有機會跟推薦人確認可以提供的推薦信數量和需要的資料等細節。
面試
一共有收到三間學校的面試機會。
Oxford 由後來的兩位 supervisor 面試,不過只有其中一位是我在申請時提名的。 感覺起來 Oxford 是對於審查資料看得最仔細的,當然也可能因為領域本來就相近。面試主要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報告過去的研究經驗,我是將口試時的簡報抽掉證明的細節,再大略補上那些沒有寫進碩論的延伸內容, 可以感受到是非常認真的在聽報告的內容,甚至證明只要有略過的部分都會詢問細節,並且不斷的確認研究的分工及對自己研究的熟悉程度。
之後是一些 TCS 的問題,像是 NP-complete 的定義,或推一些問題的複雜度之類的,不是很難的問題而且會有引導,最困難的地方應該是在沒有紙筆的情況下憑空去想演算法。 最後一段就是大致說明可能的研究方向以及介紹一下環境。因為知道英國獎學金的匱乏,所以我也有特別詢問獎學金的狀況,尤其是台牛獎學金,他們說我是他們碰到的第一個臺灣人,他們沒聽過這個獎學金lol
UMich 跟 UCSB 面試給我的感覺蠻類似的,由於我的研究經歷跟他們的領域並不吻合,並沒有很認真的在聽我的研究報告,更多時間是花在介紹他們自己的領域,以及不斷的跟我確認我對這個題目有沒有興趣。 此外,會有一些很神秘的連接方式,其中一間做的是 quantum formal method ,所以覺得我的物理跟 TCS 背景可以勝任,另外一間就更玄了, 做的題目是 model counting ,而他覺得我碩班做的 counging quantifer 上的技術可以搬過去用,反正我是完全不懂啦…
College
Oxford 特有的制度,除了學系的 offer 之外,還會再收到一份 college offer,分配的方式也是個謎,不用填資料,沒有面試,時間到了 offer 就會自己出現。
唯一一個相關的地方是在報名時可以填對於 college 有沒有偏好,雖然不知道填了會不會就真的被分去那裡。 反正我是覺得當初填了 no preference 是一個錯誤,建議至少填個宿舍足夠的學院,不然隔空找房子真的非常痛苦。
獎學金
應該是申請英國才需要擔心的項目,還沒有聽說過去美國讀 CS PhD 沒有獎學金,而 Oxford 的 offer 跟獎學金是分開發的,從拿到 offer 到確定最後的獎學金來源是整個申請拖最久的部分。
在面試完之後 supervisor 就有明確說明當下他沒有辦法給我獎學金,但可以等等看其他的來源。 Oxford 發獎學金好像沒有一個固定的時間表,所以如果拖到 4/15 美國那邊的死線都還沒拿到的話,就會變成要在不完全的資訊下去做抉擇。 我是在三月中收到系辦(非正式)的通知有系上的全額獎學金,收到正式 offer 已經是五月底的事了,而且來源也變成了 Clarendon scholarship ,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再六月中時又收到台牛獎學金的非正式通知,教育部放榜已經是 6/30 了。
根據官網的說法所有十二月報名的研究生都會被放入 Clarendon scholarship 的考慮中,詳細的評選方式也是個謎,在收到 offer letter 之前我跟 Clarendon fund 並沒有任何的接觸。
台牛獎學金和其他百大獎學金有一個巨大的差異是評選是完全由 Oxford 負責,需要交給教育部的只有身份證正反面影本而已,就如同 Clarendon scholarship 一樣, 台牛的評選也是個謎,但根據聽到的有限樣本,最近台牛獎學金和 Clarendon scholarship 似乎有高度的相關。
這兩份獎學金的額度是一樣的,而且會被合併成同一份,像我最後拿到的獎學金全名為 ``The Clarendon Fund Scholarship in partnership with the Oxford-Taiwan Graduate Scholarship’’,所以也不用擔心/期待會領到更多錢。
致謝
感謝 Tony 在我大四開始做專題時就詢問我讀 PhD 的意願,充實的研究工作和他的推薦讓我能來到現在的地方。 感謝耿慧提供推薦信以及給了我 SOP 相當多的建議,雖然我已經不再做 biophysics 的研究,但大學的專題研究依舊是我很重要的經驗,能在一開始做研究時就遇到能讓我自由發揮的老師是很好的。 也要感謝推薦人王柏堯教授,計算邏輯是一門好課,也就是這門課讓我開啟對於 TCS 的興趣,也非常感謝在我升大四時提供我學習和研究方向的建議。
我還要感謝 PK 跟耿宇告訴我申請的基本流程和提供我文件的範本,感謝 6rainee 的各位讓我再這段時間還能有基本的社交能力,並在我精神瀕臨失控時能有人聆聽。
感謝我的父母,放任我隨意的探索,讓我能走到這條路上來,默默承擔著我可能失敗的那些風險。
謝謝大家!
後記
其實我只有想要寫後記,畢竟申請過程充斥著運氣,能參考的成分實在是不多。
雖然說申請的這一段時間應該是我生產力最低的一年,沒有上什麼課,研究也就只有改改論文,沒有推什麼新的進度, 而寫寫申請的文書好像也沒有多少字。 但自己已經有顯著意識到精神狀態之糟糕,也許不少生命中最差的時候,但如此彷徨半年多的時間之長應該是從未有過的。 當我認真的去拆解這些糟糕的情緒的源頭,也才發掘到從我能做大的決定以來就對於這樣抉擇有著不明所以的畏懼,更確切的說,害怕的是選擇之後無可避免得抹掉其他的可能, 我曾努力回想但依舊無法明白是受到了怎樣的教育跟影響,使我深刻的相信凡事都需要深思熟慮之後再做行動,如此的準則只會得到瞻前顧後不停的遲疑猶豫。 顯然的,最好的決定並不會不存在,在資訊不充足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樣的道理我當然都知道, 但就是跨不過如此的約束,即使是推想過無數次的情形,在面對著相信是差不多的選擇,內心自然是湧現逃避,害怕在時間揭露後那些未知的差異,抉擇依然是抉擇,隨機的選擇依然是我做出的決定。
最矛盾的是,如此猶疑躊躇之下,我的行為模式其實是從一個一個極端跳向了另一個極端,自以為是深思熟慮的過程, 其實根本就沒有任何的用處,越長時間的遲疑,做出的決策越是沒有道理,一路走來總是如此。 如此可笑的所在,就是只是隨著時間流逝不可避免的死線,強迫做出一個(沒什麼道理)的亂選擇。 我很幸運,回望這些莫名其妙毫無邏輯被時間逼迫的選擇,看起來都不少很糟,不敢說是最佳,但已經足夠讓我不陷在其中。誰知道這樣的幸運還會有多少,能否持續下去。 以申請來說好像沒有那一條固定的死線,整個過程分散在數個月中,不斷反覆盤算可能的選擇,當然是毫無結果,那就是也不知道煩悶的是什麼。我不斷的在推遲自己的選擇,我也不知道這樣是不是正確的。
寫到最後似乎該以正向的話來做結尾,但我寫不出什麼東西來, 並不是說不喜歡研究,我依然認為對於研究領域我還充滿著熱忱。 而是對於長期離開熟悉的環境感到難過,反正, 我是不覺得跳脫舒適的環境能有什麼好期盼的, 希望我能夠活下去。
而每次利用自身的經驗來寫字都會是心情最複雜沉悶的時候,整理過去總是在丟棄細節,動筆寫下抹除無數分支和想法, 利用文字重新編造出一個合理的故事,在一次次讀取過程中正向的增強了故事存在的真實性。